构筑可持续和平 共创可持续未来
——201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东南亚和平发展论坛侧记
刘娟娟/文
2012年9月20—22日,“201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东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联合国驻华系统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裁会会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致欢迎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祝贺。来自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东帝汶、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政要和前政要,以及和裁会理事、民间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和深圳各界人士逾1000人参加会议。
凝聚共识 维护来之不易和平
9月的深圳秋高气爽,阳光和煦。“201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东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会场外象征和平的绿色锦旗迎风招展,会场内座无虚席,主席台背景中央本次活动的主题“可持续和平可持续未来”清晰醒目。21日上午10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裁会会长韩启德和参加开幕式的中外嘉宾在音乐声中缓缓步入会场,全场掌声雷动。
汪洋在开幕式中指出,“和”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核心价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我们始终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人民曾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这段历史更令我们深感和平之可贵、发展之重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992年,邓小平先生在视察中国南方时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992年至今的20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用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谋求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主张各国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让和平更具可持续性。
汪洋表示,广东省和东南亚国家地缘接近、文化相通、商脉相连。全球2000多万广东籍的华人华侨中,7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各国。20多年来,中国—东盟关系经历了全面对话伙伴、睦邻互信伙伴到战略伙伴的历史性跨越,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逐步形成。历史行进到今天,面对摩擦、面对争议,相信我们各国政府和人民能以更大的睿智、更理性的态度、更灵活的手段,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本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汪洋最后指出,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我们真诚希望国际社会能更加认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理解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逐步解决的诸多发展难题,尊重中国人民对待持久和平的渴望和向往,对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珍视,相信中国党和政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
韩启德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民间和平组织,和裁会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每年都举办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国内外传播和平理念,取得良好效果。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一衣带水,休戚与共。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逾21载,各领域的合作始终保持高水平、稳定发展。作为同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面临着相同的处境与挑战,有着相似的立场与看法,有着一致的目标和追求。当然,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和平稳定的东南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也为东南亚带来发展机遇。他呼吁,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推动地区的和平发展合作不仅要靠各国政府,更要靠各国人民。真诚希望中国人民加强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以各国人民牢固的友谊为纽带和基础,努力构建和平、合作、和谐的地区和平发展环境。
会议还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的祝贺视频。潘基文对和裁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呼吁在“国际和平日”这一天,世界上正陷于冲突中的各方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建设安全、公正、繁荣的未来而共同努力。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高度肯定了中国为构筑和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参与了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是很有价值的贡献。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和平文化”遗产,这些注重和平的思想和智慧向世界传播了一种热爱和平的理念,对于世界和平同样是一种贡献。她还现场播放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作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32位来自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走到摄像机前,讲述了各自所期望的可持续的未来,展现了中国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和平的祝愿,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马来西亚议会上院议长阿布扎尔,缅甸联邦议长兼民族院议长吴钦昂敏,老挝人革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阿桑·劳里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令人钦佩,值得称赞。它有助于教育民众,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和平与可持续未来的认知,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对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渴望。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双方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为维护地区和平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全球冲突不断的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和平”是人类的长期战略性任务,既要有清晰的愿景,又要有不懈的努力,还需有不断创新、不畏艰险的精神。发言嘉宾还围绕近期南海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提出解决思路。
建言献策 共谋合作发展大计
21日下午,“201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东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全会正式举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简称中联部)副部长、和裁会顾问李进军出席会议,中联部原副部长、和裁会副会长刘敬钦与柬埔寨前首相、合作与和平研究院董事会副主席翁霍共同主持论坛。
深圳市市长许勤介绍了深圳特区发展现状和优势,并阐述了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设想。他说,深圳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中心地带,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并深入发展,深圳与东南亚交流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前景更加广阔,愿与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友好合作交流,深化经贸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发展新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泰国前大使张九桓回顾了中国与东盟之间曲折的发展历程,并提出增信释疑是双方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他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与东南亚国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为例,阐述了危难见真情,互助增信任的道理。针对当前的南海问题,张九桓认为,首先要以历史发展眼光和国际宽阔视野来观察和审视当前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其次要凭借长期积累的相互信任消除疑虑。同时,疑虑的消除还有赖于增加往来和沟通。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沙田泰在谈到南海问题时,提出了个人的解决思路。他认为,解决国际争端应该以和平方式遵循成功先例,化争议为协议,将冲突地区转变为共同开发地区。他以泰国和马来西亚为例,两国在争议领土上共同开发,收益共享,并不影响正在进行的边界谈判。亚洲是一个“三角形”社会,当冲突出现时需要第三方充当调停,但中间人必须取得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并且不能介入其中,更不让外部势力介入冲突。
菲律宾参议员潘菲络说,对话与友好是国与国迈向和平共处的重要步伐,冲突只能导致灾难。“可持续和平可持续未来”是当代世界最需要提倡的理念之一。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治愈流血冲突和战争带来的创伤,现在就要放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导致的分歧。本次纪念活动为推动地区和平迈出了重要一步。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裁会顾问毛如柏指出,和睦融洽的民间友好关系是国家间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加强民间友好交往,加深民众友好感情,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之后,为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和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论坛特别设立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和平发展之路”和“中国深圳—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发言嘉宾畅所欲言,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作为本次和平日纪念活动的配套活动,9月22日,主办方在深圳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举行了“和平促发展”签名、放飞和平鸽等系列活动。中外嘉宾与小朋友一同作画,共同描绘出对未来和平的美好向往。和平鸽放飞的瞬间,也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对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期望与渴求。
出席论坛的政要和专家纷纷表示,此次纪念活动恰逢其时,当前尤其应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只要双方能够秉持政治互信,坦诚相待,密切往来,就能够沿着良好的道路发展,为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